最近,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了一系列国家标准,其中7项涉及橡胶工业。其中,《橡胶制品工业污染物排放规范》的颁布,将对 橡胶密封件 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控制和检测提出具体要求,推动橡胶工业向节能环保方向转变。
据本报记者介绍,自2002年以来,我国天然橡胶的使用量已超过美国,居世界第一。然而,国内天然橡胶的生产还远远不够,供求矛盾十分突出。2011年,国内生产天然橡胶70万吨,实际工业消耗320万吨。事实上,自2008年以来,中国天然橡胶的进口量逐年增加。
“从物质上看,天然橡胶占全年消费量的80%,这显然是不平衡的。”中投员工研究员田美美女士接受《中国商报》记者采访时说。她认为,过度依赖原材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橡胶工业的制约。在节能产业背景下,重点发展合成橡胶和再生橡胶产业是改善产业布局的明智之举。
同样,再生橡胶,中国第三大橡胶来源,也不容忽视。
再生橡胶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技术问题。目前,国内大多数 密封件厂家 都在引进国外的筛选技术和设备。”郑巨才对《中国商报》表示,以温州为例,80年代有85%以上的企业从日本购买设备,大部分企业用于废旧轮胎处理生产橡胶。低水平重复施工现象普遍,产品同质化严重。因此,虽然再生橡胶在国内的占有率不高,但存在着相对过剩的产能现象。
2011年国际橡胶价格波动频繁,波动较大,对我国橡胶工业产生了巨大影响。产量、产量和出口量都有不同的波动,没有达到预期的7%的政策水平。同时,在原材料价格、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,国内企业发展缓慢,利润大幅下降,反映了我国橡胶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。
温州市橡胶商会研究员郑巨才表示:“橡胶行业要走良性发展之路,必须从调整职业结构,特别是产品质量入手。”他认为,一些资本操纵能力较弱的小微企业将被筛选出来,而一些资本操纵能力较强的企业将通过不同途径变得越来越强大。
该计划指出,到2015年,中国将重点发展特种橡胶和高端橡胶产品。事实上,产品创新一直是中国橡胶行业的短板,尤其是高端产品。据了解,73%的国内橡胶工业出口属于一般产品,价格低廉;40%以上的国内轮胎在欧洲市场表现不佳;30%以上的轮胎不符合欧盟第一阶段的要求,50%以上不符合第二阶段的要求。对欧盟而言,由于橡胶密封等高端产品的高技术门槛,国内企业进入量不大,下游需求也在增加。
自2012年初以来,天然橡胶价格稳步上涨,期货价格从年初的23000元上涨到24000元,目前已接近3万元,现货价格也从26000元上涨到27000元,达到3万元。
据了解,从2010年初开始,中国对天然橡胶的进口关税调整为20%或2000元/吨(均较低)。例如,2011年,天然橡胶的总进口量约为210万吨,总进口额高达9.38亿美元。按从价税计算,进口货物每吨5610元人民币,但企业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大的成本。
田梅梅在接受《中国商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一方面,国内供应不足,另一方面,成本约束较高,中国橡胶行业的实践面临双重压力。”
田梅梅表示:“从长远来看,国家应出台鼓励政策,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,投资海外天然橡胶种植或加工,这将缓解中国天然橡胶资源的短缺。”据报道,海南橡胶最近与新加坡R1公司签署了并购协议,中国橡胶行业已开始开拓海外市场。